近日,英国首相办公室发表声明称,英国国家已经“破产且支离破碎”。随后,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·里夫斯在下议院提交评估报告称,刚刚下台的保守党政府遗留下约220亿英镑的巨额财政缺口。面对工党指责,保守党强硬回怼,反驳工党政府是为了推行增税政策,故意捏造借口抹黑保守党。简单来说,就是指国家财政收入远低于支出,政府出现严重债务危机,造成公共财政失能,无力维持政府日常运行。美国的“汽车之城”底特律曾于2013年宣告破产,冰岛与希腊也都经历过破产。与这些城市和国家一样,英国此时宣布破产,并不意味着政府彻底瘫痪、经济生活停摆,更不是政权垮台,而是特指保守党政府留下的糟糕财政状况。党首斯塔默担任首相至今,工党和保守党之间的“互掐”还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。虽然上台还不满一个月,但工党已经将保守党“鞭尸”多次。
保守党在经济领域的糟糕表现给了工党“甩锅”前任的理由。工党发表“破产宣言”,好似在扮演“无辜小白花”的角色:“大家可要还我清白啊!是保守党执政14年拖垮的英国经济,和我工党可没有关系啊!”利用“地狱开局”向全世界“卖惨”、给公众打“预防针”、为后续加税政策背书,才是工党的深层目的。此番操作下来,工党希望博取英国民众同情心,以降低民众对政府的期待。而随着民众变得更加包容,工党也会借机减少除选举承诺外的新支出,并限制一切“非必要开支”。这么一看,英国宣告破产的背后,“小九九”还真不少。虽然此“破产”并非我们理解的“破产”,但英国的经济状况确实不容乐观,经济发展陷入总体乏力、缺少增长点的严重困境。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欧洲整体投资环境恶化,能源紧缺使得价格高企,一度引发英国通胀飙升。一边是居民深陷生活成本危机,越来越对政府感到寒心。一边是社会面临“脱欧后遗症”、人口老龄化、公共债务攀升等一系列问题。近年来,英国爆发多起反对过高生活成本的游行示威活动。实际上,自2018年以来,包括伯明翰、诺丁汉在内的12个英国地方政府接连宣布破产。其破产原因各不相同,但究其根本都是英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,叠加产业空心化,导致地方发展难以为继。保守党执政期间,为讨好民众、提高支持率,不计后果地扩大财政支出,造成了“财政黑洞”。以“移民问题”为例,英国前首相苏纳克在任时期曾强力推动遣送非法移民的“卢旺达计划”。该计划旨在解决英国日益严重的非法移民问题,要求将非法移民遣送至卢旺达。最终,这个计划耗资7亿英镑,结果却只有4名移民被遣送到卢旺达。由于效果不佳,英国政府竟然提出让卢旺达返还7亿英镑的要求,实在让人哭笑不得。新政府当务之急就是拿出“破而后立”的决心,然而无论是大规模增税计划,还是削减退休和基建方面的开支,都难免会触动英国内部不同群体的现实利益。当然,政府破产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,需要依靠政策的连续性。
但这对英国来说实属不易。(另见本号文章《首相先生,别犯“迷糊”了》)
前几任首相上台前都曾大展宏图壮志,但真正掌权后却不能持续推进改革,往往把民众利益抛在脑后,干个几年就下台,“哪管身后洪水滔天”。7月10日,斯塔默在北约峰会期间对泽连斯基作出承诺,每年向乌克兰提供30亿英镑的军事支持。(另见本号文章《真懒得写这个破会》)在英国财政如此入不敷出的情况下,斯塔默还要“砸锅卖铁”追随美国。很难想象,这会让英国民众承受多少生活成本上升的压力。未来,工党若仍怀有天真烂漫的“英美特殊关系”想法,试图通过讨好美国换得美国的支持,恐怕只会摔更多跟头。总而言之,工党“甩锅”保守党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国破产的问题。斯塔默如果仍想着“坐吃山空”,将压榨民众得到的血汗钱转手送给所谓的“盟友”,恐怕很难给这个积重难返的国家带来任何改变。